三家店兴隆坝灌渠与永定河神祭祀
日期:2012-12-17 来源:北京门头沟区投资促进局 浏览:

三家店灌渠古称兴隆沟坝,简称兴隆坝。它究竟起源于何时?为什么数百年来,经历了多次特大洪水的冲击仍能沿用至今?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兴隆坝进行了多次考察,对三家店龙王庙现存的三块重修碑进行了研究,走访了多位耆老,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新发现,产生了一些全新的见解,提出供大家研究参考,并愿以此推动对永定河和三家店地区古文化的挖掘研究。

一、两个取水口

兴隆坝有两个取水口,一个建在军庄村永定河湾道上,另一个建在其下游两公里,称作黄崖子的河湾处。

军庄取水口地形很特殊,永定河从上游野溪一带自西向东流,到军庄受山势的阻挡,拐了一个半圆形的湾,转为向南偏西方向流。大大消减了对下游东岸的冲击力,取水口就设在这个河水最深,洪水冲击力又最小的地段。枯水季节能保证渠道充足引水,洪水季节,水越大,受山势阻挡,反冲力就越大,洪水主流随着山势,转向西南,大量泥沙随之而去,对设在东岸的取水口几乎没有冲击力,能确保取水口的安全。洪水越大,进入取水口的河水比例就越小,巧妙地利用地形控制取水量,但是由于永定河丰水、枯水季节流量差异大,进水量仍不能得到均衡控制。这里河岸坚固,河床平缓,一条数十米长,由大河卵石堆砌成的龙口将河水和渠水分开,这是兴隆坝的第一个取水口。

每年春季灌渠引水时,村民要到这里,用玉米秸、花秸和卵石砌一道挡水堰,将河水拦进取水口,当地村民将这种堰称为河墙子。汛期一到,这条建在主河道上的挡水堰便被冲得荡然无存,来年春季重复进行同样的押水工作。洪水季节,由于河道水位提高,没有挡水堰河水照旧可以流入取水口。秋季河水少时,种麦子前还要押水。

黄崖子取水口在军庄下游约两公里的地方。永定河在军庄以下分成了东西两支,西支为主流。东支宽四十米左右,是早年人工开挖出来的,称小河子。发源于东山和香峪一带的溪流在这一带汇入小河子。黄崖子渠口前有一条一百多米长的拦水埂。它的作用类似于都江堰的飞沙堰,将上游导入的河水和溪水挡入渠口,多余的水从拦水埂上翻过,流回永定河。军庄和黄崖子两个取水口功能各不一样,军庄取水口主要是确保充足引水,黄崖子取水口主要是控制渠道的进水量。

两个取水口的设计,完全从永定河枯水丰水差异大的特点出发,构思合理巧妙。这种设计有三大好处,第一,遇特大洪水能确保入水口安全;第二,枯水季节能确保充足引水;第三,大大节约了取水口工程量。两个取水口都不设闸,没有永久性设施,巧妙的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拦水埂初步控制取水量。

二、设三道坝排水排沙控制水渠流量

从黄崖子第二个取水口,到三家店村西龙王庙前,二公里的石渠上分布着三道泄水坝。当地人把闸叫坝,渠叫沟,三道坝就是三座闸,这里所说的坝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水坝。因为兴隆坝上游的两个取水口都没有设闸,渠首四公里渠道内常年流水,上游取水口和拦水埂只能初步控制渠水流量。多余的渠水从这三个闸门排入永定河,使渠水在进入主干渠前得到定量控制。入冬后,灌渠需要停止供水,渠水就从三个闸门完全排出,这三座闸实际上就成了渠水的总控制闸。三道坝也是排沙闸。永定河古代曾称浑河、小黄河,含沙量很大,高峰时可达到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古人曾有“一石惟容五斗泥”的描述。泥沙淤积不及时清理,会很快将渠道堵死。怎样才能既不影响灌溉,又能及时清除泥沙淤积呢?古人想出了用水排沙的好办法。一是巧妙地利用水力学原理,在河湾处建取水口,把泥沙较少的表层水引入渠道。二是用水清除渠道内的淤沙,需要清淤时,逐次打开三道坝的闸门,将闸板完全提起,在向永定河排水的同时,将沉积在渠里的泥沙分段全部排入河道,既解决了渠道清淤问题,又节约了大批劳动力,这是针对永定河多泥沙特性的巧妙设计。

三、艰巨的渠首工程

三家店古灌渠自军庄村至渠尾石景山北辛安一带,全长十余公里。自三家店以下才进入平旷地区发挥灌溉效益。我们把灌渠三家店以上部分称为渠首。渠首工程分两部分,军庄至黄崖子二公里是在砂石滩上开挖的,工程难度不大。自黄崖子至三家店两公里绝大部分是在山岩上开凿的,东侧以山体为渠岸,西侧是在基岩上砌成的渠墙,渠墙是用毛石和石灰浆砌成的,平均厚度约二米,高三至四米。墙包以大块毛石,中间用二合灰和碎石填充,当地老人们传说当年还使用过江米汁合灰浆灌注渠墙。半个世纪以前渠道宽度六至七米,渠深二至三米。水渠是在岩石上锤凿而成的,开凿石方和浆砌工程量上万立方米,工程非常艰巨。三道坝(闸)就建这段渠墙上。东侧是巍巍群山,西侧是涛涛河水,十分壮观。由于渠墙很坚固,既使偶遇特大洪水将渠道淹没,也不致毁坏,洪水退去,渠道照旧使用。因为这一段渠道十分险峻,要经受汛期洪水的冲涮,是每年维护的重点。春夏进行两次维修,每次都使用大量的石灰,石料,由技术高的瓦工负责。这就是兴隆坝为什么能一直使用数百年的重要原因。这么险峻艰巨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北京地区极为罕见。

四、科学巧妙的古老排灌系统

三家店灌渠是个科学巧妙的排灌系统,它有四大功能。一是浇地,二是提供生活水源,三是排涝,四是淤田。三家店灌渠引水量在十个秒立方以上。能够确保用水高峰时充足供水。水渠还是这一带重要的生活水源。各村都有储水的公用土井(蓄水池),有的土井很大,水面有一两亩,深度两三丈,储水数千立方米,三家店有些商号和村民还有自备的蓄水井,水渠沿途的各村大多数村民饮用渠水。他们夜里灌井,白天取用。三家店还有一条专用的灌井渠道。冬天,家庭私用的土井灌满水,够整个冬天使用。

三家店灌渠系统也是排水系统。灌渠的支渠底高,高于干渠渠底,毛渠底高又高于支渠渠底。需要浇地时,干渠下闭闸板,提高水位,水进入支渠、斗渠、毛渠浇地。撤掉闸板,斗渠、毛渠的余水流回支渠,支渠的水流回干渠。放掉主干渠的水,整个灌渠就成了一个排水系统。每当暴雨降临前,坝头要将渠首三道坝的闸板撤掉,雨水和地里的积水就通过水渠顺畅地排入河道。三家店灌渠范围内基本没有旱涝之虞。四是淤田造地。元明清三朝,特别是清代,三家店灌渠淤田造地数千亩,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在雍正年间仅六年时间,这一带就淤田1600亩。原来,三家店、老店、麻峪、五里坨、高井一带的永定河冲击扇上坑凹不平,沟坎纵横,经过数百年淤灌,沙石滩变成了肥沃良田,土层越积越厚,浑水灌田不粪而沃。使这一带变成沃野千畴,阡陌纵横的北国江南。

三家店灌渠还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一渠多用,排灌自如,既能保证生活用水,又能淤灌造田,灌渠利用价值高。第二,设多道坝(闸)控制排灌,经济便捷。三家店灌渠有三种坝(闸),不同形式的坝发挥不同的作用。干渠入口前设三道坝,建在永定河一侧的渠墙上,起总控制闸作用和排沙作用。在主干渠上设两道坝,一道设在村西南,引出两条支渠,一条叫衙门沟,从现在的龙泉宾馆西侧到老店,浇灌三家店、老店、麻峪村部分土地。一条叫老道沟,浇灌三家店部分土地,同时给村中的十几眼土井供水。三家店以下的主干渠称作大统沟。大统沟在柳园子又设一道坝。从这里引出一条支渠浇灌老店部分土地。主干渠分成为两条支渠,一条向东南浇灌五里坨和高井村的土地,另一条向南浇灌麻峪村的土地。这两座设在主干渠上的坝,起分水浇地作用。当地群众称其为大坝。在五里坨、高井、老店、麻峪的支渠上还设了一些坝。这些坝起两个作用,一是提高水位浇地,二是不浇地时排水排沙。这三种类型坝(闸),都没有闸槽,安装两块条石作闸口,利用水的张力使闸板贴在条石上挡水,起闭渠首三道坝和主干渠大坝闸板由坝头专人负责,坝头用特制的长把钩,钩着闸板上的铁环,技术熟练,取放自如。因为闸板较大,长一米多,宽约三十厘米,没有专门的训练使用有一定风险。这是一项已不多见的古老水利技术,使浇地,排涝十分便捷。只要调节闸板,灌田时,引水即到,不用水时,闸板一提立即停止供水,设施简单,但却实用。第三,自动排沙。永定河含沙量大,浑水灌溉使土层越积越厚,但浇地过程中也造成了渠道淤积。三家店灌渠利用泥沙随水来,随水去的道理。浇地时淤了田,也淤了渠。不浇地时,将闸门打开,在向河道排水的同时,将沉积在渠道中的绝大部分泥沙排走,趋河泥肥田造田之利,避泥沙雍塞渠道之害,节省民力。三家店灌渠从表面看似乎平庸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一是,通过对渠道流量和不同类型渠底高程的设计控制实现自流灌溉,自流排涝。二是,对闸门也就是坝的巧妙设计使浇地,排涝、排沙,通过提放闸板进行控制,简便省力,运用自如,这也就是这条古灌渠称作兴隆沟坝或兴隆坝的原因。兴隆坝以较为简单的设施,简便的操作,获取长期高效灌溉效益,是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工程的典范,处处体现着古代水利专家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五、兴隆坝不是建于明末而是始于元末通漕工程

三家店古灌渠起源于何时,遍访村中耆老无人知晓。查近几年编写的地方文献,有人认定是明末建造的,主要依据的是三家店龙王庙顺治二年重修龙兴庵碑记。我们研究了碑文,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碑文说,“都城西郊,地名三家土,满于人,麓西山而带卢沟,有水可田,址人不习,遂令宜稻佳亩口口河口口沙石间,盖未可以年历纪矣。辛巳岁,山右侯君讳印挈侣至都,诣其地乐之,硕谓同共侪,此舆东南所开阡陌何异,而委之芜废?如地利何?乃就王人购其地,鸠力葘畬,渐埒沃壤。于是,粒米狼戾,八口食余,无逋国课。”……碑文只记载了侯印购地开垦的经过,没有提修渠引水的事。我们设想,如果兴隆坝灌渠为侯印所建造,如此艰巨浩大而又匠心独到的工程,在碑文中不可能不提及。反之,碑文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有水可田,址人不习”。“硕谓同共侪,此与东南所开阡陌何异?而委之芜废,如地利何?”表明侯印到这里时,有水可以浇地,只不过当地人不习惯使用而已。同时也说明,在三家店东南,即老店、五里坨、麻峪一带已经有了大片水田。事实是,侯印明末到达三家店时,兴隆沟坝这个灌溉系统就已经存在了。侯印没有兴修沟坝,也没有将这个功劳归于自己,后人更没有理由将此功强加给侯印。

这条古灌渠究竟建造于何时?三家店龙王庙现存三块清代碑,没有记述这条渠是谁,什么时候修的。附近的碑刻及有关的文献资料,也没有明代在这里修渠的记载。据明初《北平图经志书》遗文记载:“元至正二年重兴工役,自三家店分水入金口,下至李二寺,通长一百三十里,合入白潞河。”这段记述表明,元末开漕运曾经从三家店一带取水。三家店灌渠会不会和元末通漕的工程有关呢?我们进行了反复的考察研究,初步认定三家店灌渠应是在元末至正二年即1342年通漕工程的基础上修成的。首先,从相关的记载关于元末运河的里程分析,元末通漕的取水口应在三家店以上约二公里处。“《元史》河渠志记载,至正二年“正月中书参议博罗铁穆尔,都水傅佐建言,起自通州南高丽庄,直至西山石峡铁板,开水古金口一百二十余里……接引海运至大都输纳。”一百二十余里是从麻峪附近的古金口到运河的距离。是主张通漕者提议通漕时的里程。因为工程技术等原因,实际修成时的里程是一百三十里,从古金口上移了约五公里,按里程计算,三家店灌渠的黄崖子入水口与元末通漕的取水口位置相吻合。军庄和黄崖子两处取水口应是元末漕运的取水口。其次,以三家店灌渠渠首工程的规模论,也应是元代漕运的遗物。从三家店龙王庙至军庄取水口全长约四公里,其中黄崖子至龙王庙这二公里是石渠,渠道大部分是在岩石上锤凿而成,开凿岩石近万方。在永定河东岸基岩上垒砌的石渠,十分坚固,工程量也近万方。这么大的工程量,这么艰巨的工程,不是民间所能为的。这条灌渠古时自军庄村,经三家店、老店、五里坨、麻峪、广宁村,到北辛安,全长十余公里,途径七、八个村庄,若不是国家征地兴工,当地百姓很难做到。另外,灌渠运用数百年来,没有因为水渠占地引发过任何矛盾,这也从侧面证明这一灌溉系统初建时应属国家所有。

从工程技术看,也应与元末通漕工程有关。其一,军庄龙口设在永定河弯道处,枯水季节可以较容易地将大部分河水档进渠道,利于充足取水。洪水季节,取水口不受直接冲击,能确保取水安全,符合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原理。永定河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提高,为确保北京一带从永定河引水安全,取水口不断上移。三国时取水口在石景山,金代和元初在麻峪村西北,元末上溯到军庄、三家店一带。同以往的取水口相比,元末通漕的取水口,工程量最小,最为安全,连续利用的时间最长,达650年之久。其二,渠首四公里引水渠中有很长一段是在一条溪流基础上拓展成的,节省了工程量,还能将澄清的溪流作为部分水源。其三,上游设三道坝排水排沙,下游也有若干道可以排水排沙的闸门,能确保渠道的安全和畅通。元末开漕河之前,许多人提出反对意见,左丞相许有壬反对最力,指出:“又地型高下不同,若不作闸,势必走水浅涩;若作闸以节之,则泥沙浑浊,必致淤塞,每年每月专人挑洗,盖无穷尽之时也。”争论结果,右丞相脱脱决意执行,脱脱丞相对许有壬提出的问题不可能不重视,只因为寻找到了部分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使脱脱下了决心。三家店灌渠在渠首二公里远的黄崖子引水口有类似都江堰的飞沙堰设施,即前面提到的拦水埂(堰)。枯水季节河水含沙量小,拦水埂起拦水作用,洪水季节、水大泥沙也多,拦水堰便成为翻水堰,多余的水和泥沙从拦水堰翻过,流回永定河。在以下一公里多的石渠上用三道闸排水排沙,能将沉积在渠道中的泥沙全部随水排进永定河。下游老店、五里坨、麻峪也有类似设施。这项技术在当时是治理泥沙河流的一项实用技术,十分有效,既能及时排沙,又省人工。这项技术可能是使丞相脱脱下决心通漕的重要因素之一。

拦水埂的建设方式同公元250年刘靖建的戾陵堰如出一辙,都有着水少时导水归渠,水量大时“乘遏东下”,引渠内“平流守常”的功用。车厢渠灌溉北京平原,使一片沙砾堆积的古河床,历经数百年的淤灌,变成了沃野平畴。车厢渠早已湮灭不存,但它留下了身后兴旺发达的北京。三家店兴隆坝灌渠不仅吸收了都江堰、戾陵堰等工程的古代水利技术,而且在排沙、排涝、淤地造田、节省工程量等方面又比前人有了很大发展,是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古代水利工程,是永定河上保留下来的古代水利工程的活化石。

六、关于元末通漕工程的蛛丝马迹

三家店灌渠没有明清修建的资料,反而留下了元代修建漕渠的蛛丝马迹。其一、我们翻看了原保存在三家店龙王庙内的几十本水利会账册。账册中将渠首部分称作长顺沟。而元末通漕时的皇帝就是元顺帝,含有顺帝长顺之意。其二、三家店灌渠自村西分为三道,一条称老道沟,一条称大统沟,一条称衙门沟。经实地考察,衙门沟紧靠元末通漕的河漕,与之平行而流,衙门沟(渠)借用了元末漕渠的俗称,说明这里曾是国家兴修的水利工程。其三、三家店龙王庙顺治二年重修龙兴庵碑记,称三家店为三家士。而早在明初三家店就已是今名了。为什么清初又称三家店为三家土呢?我们认为侯印聘请撰写碑文的内翰林国史院学士参考了龙兴庵原有的古碑,三家土是三家店元代以前的称谓,以此推断,三家店龙王庙应不晚于元代。这也符合大型水利工程附近建龙王庙的中国习俗。其四、龙王庙附近的第三道坝基本保持着古代建筑格局。闸门两侧各镶着一块条石,用来安放闸板、条石地表出露部分高两米,宽33-43厘米,厚10-13厘米,条石出沿16厘米。闸门上还放置二块条石,作桥板使用,其中一块和闸两侧条石石质一样,另一块是从村中移来的。从条石的石质和风化程度看,闸上原有的三块条石与村中大量的明清时期的条石,无论是用料还是工艺都有较大差别,可能是元代通漕时留下的遗物。其五、三家店灌渠没有留下灌渠建造的碑刻,不符合常理。京西古代留下了许多水利碑刻,如修井碑刻、修桥补路碑刻等,留下碑刻的工程远比不上三家店古灌渠的规模和作用。较小的水利工程留下了有关碑刻,而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没有留下碑刻,这是为什么呢?只能用三家店灌渠建造时,处在特殊的环境来解释。元末通漕以失败告终,提议通漕的人被杀死,当时没有人敢为通漕者树碑立传。二十余年后元朝灭亡了。新建的大明朝也不会有人为前朝的水利工程歌功颂德。这就是三家店灌渠为什么没有碑刻记其兴修的真正原因。三家店古灌渠从元末通漕时(1342年)算起,至今已有660年的历史了,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340年。

七、三家店兴隆坝灌渠的兴衰

元至正二年通漕失败以后,麻峪金口铜闸下闭闸板,以下的运河河道被废弃了。而金口铜闸以上的漕渠,因渠水、泥沙可随时排入永定河,对下游和当地都不构成水害,而保留下来。脱脱是重视水利的丞相,元史元顺帝纪:“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召募南人耕种,岁可收百万余石,于是西至西山,北抵檀、顺,凡系官地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岁乃大稔”。看来,通漕失败后,上游漕渠被改成了灌渠。三家店兴隆沟坝灌溉系统就是元末奠定的基础。这个灌溉系统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明朝中期以前,利用这个系统进行灌溉主要在老店、五里坨、麻峪部分地区。渠上游的三家店一带因为官府占有,一直荒芜到明朝后期。明末山西人侯印来到这里,看到许多可以浇灌的土地荒芜废毁多时、十分婉惜。他决意开垦,于是从王室购得土地,经过几年的耕种,把荒田变成了沃壤,八口之家丰衣足食,不欠国家赋税。三家店龙王庙顺治二年重修龙兴庵碑记,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侯印开发三家店一带水田的过程。

清朝雍正年间,大力提倡水利灌溉,新设立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凡愿耕种水田者,给以农本。责成守卫地方的官兵修水利,并以兴修水利的成绩作为官吏升迁的重要条件,全国兴起了兴修水利,开辟水田的高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所营稻田,五年治东大屯庄、三家店,治西山冈庄等处二十顷六十四亩五分,农民自营二十九顷四十二亩。六年,治东三家店丁家庄,治西夏各庄等处四顷五十四亩七分,农民自营一顷九十四亩九分。九年改旱田十三顷四十一亩。”又记有:“宛平县治西南,卢沟桥西北,修家庄(在石景山南部一带),三家店等处,引永定河水泄之村南沙沟,不粪而沃,六年凡营成稻田一十六顷。”这是清代三家店地区第一次大规模地扩大灌溉面积。原来的漕渠,就在这个时期被淤成良田。灌渠流域的开发在乾隆年间进入高潮。山西人侯印的后人,亲属许多人都到三家店一带来发展。当时仅记在乾隆五十一年重修龙王庙碑记上的庄子就有十个,较大的庄子有水田七、八百亩。水渠沿途的军庄、三家店、老店、五里坨、高井、麻峪、广宁村、北辛安等村子还有数量可观的水田,估计当时兴隆坝灌溉面积达一万数千亩。那时,三家店的商业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村内有多家煤厂、灰厂、作坊、当铺,各种店铺八十余家。大批山西人到这里做买卖,成立了山西社。

光绪年间,三家店灌渠的开发利用进入高峰。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以后,驻军张家口一带。他奏请朝廷先修水利,暂缓练兵,得到朝廷的认可。他的军队一部分在卢沟桥以下修堤,一部分由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领,在门头沟下苇店、丁家滩、野溪、车子崖、琉璃渠、城子一带兴修水利工程,取得很大成绩。现在使用的城龙灌渠就是那个时间修成的。光绪八年麻峪村的绅董刘天祯,三家店西粱庄的刘履泰请求王德榜砌坝开渠。王德榜应他们的请求在永定河东岸建迎水坝三道,顺水墙两道,在麻峪西河滩开正渠一道,长四里,支渠一道长里许,接三家店渠,借为渠灌。进一步扩大了三家店兴隆沟坝灌溉面积。麻峪村民利用这条渠道淤田数百亩,当地把新淤田称官工地。王德榜在麻峪村筑坝修渠,使村民免遭洪水威胁,又扩大了地亩和灌溉面积,百姓深为感动。乡绅刘天桢和王德榜结为盟兄弟,当地村民将王大人的牌位供在了村里的龙王庙中,享受百姓的祭祀。光绪年间是兴隆沟坝灌溉系统发挥灌溉效益最充分的时代。三家店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到了鼎盛时期。光绪七年重修龙王庙碑记中,记载的各种商号达一百二十余家。一个上千户人家的村子有一百二十余商号,百姓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其繁荣的景象在京西各村落中首屈一指。

清朝晚期,清政府在五里坨一带建了神机营,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民国建立后,又在石景山一带建设了铁厂、电厂,建了石景山火车站、三家店火车站,还修建了铁路、公路,占用了大量耕地,灌渠的受益面积迅速减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益面积还有七千余亩。与此同时灌渠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水源。石景山铁厂、电厂都曾较长时间使用过三家店灌渠的水,三家店老账本中有铁厂给水利会补助的记录。清朝神机营建设初期以水为动力,带动水磨、水碓,也是用三家店灌渠的水。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工农业用水出现了矛盾,老账本中保存着一张民国三十八年宛平县公署建字3328号训令,规定每日自夜十二时至次日下午五时为农民用水时间。下午五时至夜十二时为电厂用水时间。后来,铁厂、电厂都开辟了自己独立的供水系统。

1957年三家店拦河闸和引水工程竣工,兴隆坝的功能大部分被取代。麻峪、高井从新的引水渠上开了引水口,1968年五里坨也从三家店拦河闸修了独立的灌渠,老店村也改用抽水机,直接从永定河引水渠抽水浇地,三家店灌渠功能日渐畏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为了确保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历经650余年苍桑的三家店古灌渠于九十年代中期停止使用,完成了灌溉使命,但至今依然发挥着排洪排污效益。数百年来这条灌渠滋润了一方土地,使京西永定河出山口东岸一带成为北国江南,哺育了上万人口,这里的人民与之一往情深,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八、三家店兴隆坝灌渠的管理和六村水利会

明清时期水渠由受益各村乡绅公议,推举一名有水利经验、勤奋、公道的人出任坝头,负责水渠的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坝头由处于水渠上游的三家店村人担任。已知最早的坝头是乾隆年间的牛锡礼。坝头在龙王庙办公,每年根据水渠维修管理费用支出情况,按亩均摊水费。因为渠道基础设施好,灌渠水量丰富,土地肥沃,灌溉面积大,水费低廉,这一带社会经济在明清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大约是在乾隆年间,这条渠被冠名为兴隆沟坝,成立了管理机构,老百姓简称为兴隆坝。取兴龙,兴盛之意。明末清初,大批晋商到这一带垦田、经商,乾隆年间出现了山西社,后来演变为山西会馆。兴隆坝和山西会馆当时都是这一带很有影响的经济组织。咸丰年间重修龙王庙,兴隆沟坝施银一百两,是三百多施主中施钱最多的,山西社施钱三百吊,名列第二位。

民国以后,兴隆坝的控制权落到山西会馆手中,他们采用资本运作方式经营兴隆坝。1921年民国政府投资,在三家店村和城子村之间的永定河上,架设了北京地区第一座混凝土公路桥,三家店作为京西煤炭、石灰和生活用品集散地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三家店地区的商业逐渐畏缩,不久会馆撤出三家店。兴隆坝的控制权落到了奉军军阀毓麟手中。毓麟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坝口坏了,水渠不能使用,照样摊派款项,农民愤愤不平。1927年,共产党派遣党员石德山、洪均涛、唐振庄三人到三家店一带活动,发展党员,成立支部。鼓动用水户抗捐,到卢沟桥宛平县城请愿。毓麟为了迫使用水户交费,派兵将安乐庄掌柜押解到三家店火车站,准备押到北京城内,以此对用水户加以恐吓。三家店大乡绅殷海洋得到消息,带着三家店村自卫团,将人截回,出面召集附近六个村子乡绅研究,决定召集用水户千人大会,吃同心面,签名请愿,团结起来同军阀斗争。殷海洋是三家店开明乡绅,也是个民族资本家,曾任北京商会会长,交结广泛,有正义感。他带着全体用水户签名的请愿书和军阀到河北省打官司。殷海洋据理力争,最后胜诉,这条世世代代人民拥有的古灌渠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是一次由共产党策动、乡绅出面,团结民众抗捐抗税,争取合法权益的重大胜利,使这里的人民深受鼓舞。

1930年三家店、老店、五里坨、麻峪、营产等六个村子成立了民生水利会,简称水利会,自主管理灌渠,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家店水利会的账册,一直保存在三家店龙王庙,前几年被文物部门收存,账册中详尽地记载了水利会组织和工作情况。

水利会工作机构由二至三人组成,有坝头,司账,有时还有一名杂工。坝头负责水渠的全面管理,如组织渠道维修,开春龙口押水,用水调度,防洪排涝等。司账负责财务工作,收取水费,购买物资。杂工跟坝头学徒,干一些有关杂务。坝头每天天不亮就要去闸沟放水,工作十分辛苦。坝头、司账、杂工工薪从水费中支出。坝头高于司账,司账高于杂工,夏季三个月高于平时。以1949年为例,五月份三人工薪分别为小米170斤,150斤,120斤。六月分别为小米二百斤,一百七十斤、一百五十斤。各村设一名巡沟员,从水费中给一定补贴。

三家店水利会的账目十分详尽,每年要记十余本账,有六个村分设的地亩水费账6册,流水账、新增地亩账,修沟治水用工账、日记账,垫借粮地户清册账,收支总清账等。账目内容十分详实。大到地亩水费,小到一块肥皂,一盒火柴,都清晰记录在册。

水利会议事机构由各村村正(村长)组成。负责制定管理规章,听取坝头,司账工作汇报,决定重大工程和水费收取重要事宜。水费收取一年两次,夏收、秋收后各一次,收取数量由水利会书面通知,上地多交,洒地(薄地)少交。解放前大多收取现金,解放初改收粮食,折合成小米结算。1936年抗日战争前,每亩上地交四毛,日伪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水费不断上涨。1941年每亩交三元,1945年每亩交二百元,1946年每亩交法币三千元,1947年每亩交四万八千元。1948年上半年每亩交四万元,下半年门头沟解放,秋季每亩改收玉米六斤。1949年上半年每亩收小麦四斤。三家店灌渠水费变化,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的历史,也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失败和国民党统治必然垮台的过程。

每年春季押水,维修沟坝是一项重要工作。有时要淌着冰水垒堰挡水,非常辛苦。水利会给各村派工,当地叫传工,用水户积极参加。凡参加押水和维修工作都给以优厚待遇,水利会当天要管一顿饭,给每个人记三个工,或当时就发小米,或七斤、十斤、十二斤不等,这在当时就算是高收入了。修渠用的石灰、秸杆、木料也从用水户征集,付给时价。水利会收取的水费,除去工作人员开支,杂项开支,基本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水利会被迫出钱应付方方面面。每年被迫向保长送礼。国民党统治时期,要向相关的衙署和乡公所送礼,向警察和村自卫团送礼。此外水利会还要出款助学,年节、庙会还要给寺庙香火钱。营产归国民党河北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管辖,他们地多,瞒报地亩,少交水费,水利会也无可奈何。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水费负担越来越重。

三家店水利会存在的二十余年间,机构简约,民主管理,坝头,司账尽职尽责,妥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坚持为广大用水户服务,得到广大用水户的信赖支持,灌渠一直发挥很好效益。1948年解放以后,水利会改为灌溉利用合作社。1949年5月成立了三家店水利分会,由石景山水利总会领导。1953年三家店划归门头沟区,水渠由门头沟区管理。1956年因区划原因,丰台管理了十个月,1958年9月以后,一直由石景山区管理。水利会一直存在到1952年,以后由政府水政部门接管,结束了水利会民间管理灌渠的时代。但是水利会却给三家店等六村老百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军阀混战、日伪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民生水利会民间组织能够存在并正常运行二十余年,也算奇迹了。

九、三家店龙王庙与永定河神的祭祀

三家店龙王庙的前身叫龙兴庵,是明代建造的。它位于村西,座北朝南,背靠青山,右侧濒临永定河。庙是个三合院,正殿三间,两侧原有耳房各一间,现已无存。东西厢房各三间,庙门内有捲棚一间,古槐一株,庙门上镶有古刹龙王庙琉璃门额。正殿和厢房以青色条石为基础,砖木结构,建筑考究。正殿饰以彩绘,正面龛台上五尊龙神坐像神态庄严生动。雷公电母等神祗塑像站立两旁。龙神背后壁画是一幅腾云回首巨龙,气势磅礴。龛内两侧壁画漫涣不清。殿内两侧壁画是龙王巡行图。龙王乘龙辇,雷公、电母、风婆、雨师随行,虾兵、蟹将、龟元帅、鱼精护驾。水神行什等引领大队,龙旗随后,大力神开路,随行队伍绵延逶迤,旗幡招展,威武壮观。八河神祗站立云头,恭敬迎候。远处一行天神正欲从天而降迎接龙王。壁画色彩鲜艳,出神入化。垂花木雕佛龛上有楹联一幅。

保万民之福泽普霑雨露金玉主

通天下之衣食共沐恩波富贵神

龙王庙正殿前出廊,椽头用青铜獣首装饰,梁柱上饰以兰、梅、松、竹、荷花、牡丹,山水彩绘。前廊东西墙上嵌有顺治二年重修龙兴庵碑和乾隆五十一年重修龙王庙碑。西侧廊下还立有光绪七年重修碑。三家店龙王庙形成今天的格局,经历了从明代兴建,清代四次重修增建,1987年维修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基本保持着清代咸丰元年的建筑格局。

三家店龙王庙与其他的龙王庙有所不同,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三家店龙王庙的建筑和庙内文物是门头沟龙王庙中保存最好的。因为三家店古灌渠,设计巧妙,工程坚固,自流泄洪,自流排沙,水量丰富,灌溉面积大,旱能灌,涝能排,数百年来使这一带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人们往往认为是神灵保佑的结果,所以三家店龙王庙在清代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被重修了四次,并不断增建,使其形成今天这样比较完整的格局。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有僧人住持管理龙王庙,使龙王庙免遭破坏摧残。1987年文物部门对龙王庙进行了修缮。目前文物部门已经立项拨款,开始再次维修。正是多次重修以及僧人和水利会的保护使龙王庙完整保存下来。

解放初,和文革期间,许多寺庙被改作它用,寺庙内的神像被拆毁,幸免于难的极少。三家店龙王庙因为有水管人员长期办公居住,文革大破四旧时,工作人员为了保护文物,用席子将神像隔挡起来,当作库房使用,从表面看不到神像和壁画,使珍贵文物幸免于难。三家店龙王庙保存下来的文物主要有:龙神、雷公电母等彩绘泥塑像十余尊,大型壁画三幅,佛牌五百余幅,碑刻三通,古槐树一棵,陈年旧账数十本,木雕佛像、牌匾若干,其中有些是精品和绝品。龙王庙和这些文物是我们研究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材料,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极其珍贵。

其二,三家店龙王庙有永定河神像。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敕封过永定河。三家店龙王庙供奉五尊龙神像,以往对五尊龙神像众说纷纭,后经考证,这五尊龙神像中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尊龙神像。第五尊,也就是最左侧的一尊是永定河神像。清代曾先后在卢沟桥、厐村建有敕建南惠济庙、北惠济庙,供奉永定河神。永定河流域有些龙王庙也供奉过永定河神,都没有能保存下来。三家店龙王庙里的永定河神像,是现存的唯一一尊永定河神像,文物价值难以估量。

其三,三家店龙王庙三百年香火不断。三家店龙王庙明代有尼姑看管,从清初就请了僧人住持,一直到民国。清初山西人侯印改龙兴庵为龙神祠,他还为龙神祠购置十五亩香火地。僧人们按时给龙神进香上供,初一,十五是进香的日子,焚香时僧人还要诵经。民国以后龙王庙没有了僧人,水利会每到初一、十五、春节、阴历六月十三河神生日,依然烧香、上供敬奉龙神。三家店龙王庙是京西数十座龙王庙中香火最盛,持续时间最长的龙王庙。

其四,给河神过生日,是当地人民祭祀永定河河神的主要活动。阴历六月十三是河神的生日。这一天,三家店龙王庙要给龙神河神焚香上供,摆放各路神佛佛牌。大摆筵席,届时村民到龙王庙吃寿面,给河神祝寿。用水户踊跃参加,利用这个时机与朋友熟人相聚,十分热闹隆重。仅以1949年的阴历六月十三为例。这一天水利会出食品类如下:白面二百三十八斤,烧酒二十斤,生黄酱五斤,米醋六斤半,香油六斤七两,酱油四斤七两,海盐十一斤七两,团粉八斤,黑酱四斤七两,白糖一斤十四两,鲜姜十二两,洋火一包。芹菜八斤二两,黄瓜二百条,苤兰三个,江豆四斤五两,葱头五斤,大葱三斤半,老蒜三十六头,韭菜三斤半,香菜三斤六兩,土豆十二斤,香干三十一块,头蹄下水三十五斤,猪肉十六斤,羊肉五斤五两,花椒一两,大料一两,豆鼓十一两,芥茉十二两,白碱一斤,青丝一两,红丝一两,瓜仁一斤十三两,肉料面粉半斤,桂花十一两,丁香粉合小米十两,桂皮粉合小米十两,金针十二两,鹿角菜一斤四两,白果三十六个,柴火三百五十斤,出赁瓷器五样,厨师酬工十二个。以上四十四宗共出小米九百四十五斤八成五。给河神过一次生日要耗费近千斤小米。其中还没有包括香烛供品之类。规模之大,场面之热闹可想而知。每逢洪水较大的年分祭河神还用整猪整羊上供,将上完供的猪羊仍到永定河中给河神享用。水利会利用给河神过生日的契机收取水费。每年收水费从阴历六月十三开始三天至半个月,每个来交水费的人,不管家有多少地,交多少水费,都管一顿饭。祭河神和交水费同时进行,既增加了祭河神的浓重热烈气氛,又使交水费在节日般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使交水费的人心中增加了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加了水利会的凝聚力。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阳历六月十三祭河神成了当地的民俗节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人们谈起给河神过生日还是兴味十足,津津乐道。数百年来,兴隆坝灌渠内的老百姓,一直认为是神灵的保佑才获得连年好收成,因而对龙神、河神顶礼摩拜十分虔诚。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和水利专家们的聪明才智、艰辛劳动创造了兴隆坝灌渠600百余年的辉煌。

二○○三年九月

说明:本文收入《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一书,部分章节发表于《百花山•民俗专刊》。

(刘德泉 冉连起)

 

63365线路检测中心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